肯尼斯·罗格夫:大科技是个大问题
2018-07-18 09:45:00
  • 0
  • 0
  • 0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肯尼斯·罗格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及公共政策学教授。

利用自己鼓鼓的钱包,大科技企业可以吞噬或压制任何其威胁核心利润产品的新企业,无论其手法是多么隐蔽。

发自剑桥——亚马逊、苹果、脸书,谷歌和微软等技术巨头是否都已经变得过于巨型,富有而强势,以至于监管机构和政界人士都无法与之抗衡?如果科技股的天价估值算是提供了一点蛛丝马迹的话,那只能说国际投资界似乎就是这么认为的。对于那些科技寡头而言这可能是个好消息,但是否对经济有利还不得而知。

平心而论,近几十年来科技行业一直为美国经济带来了无数骄傲和喜悦,也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创新源泉。谷歌搜索引擎的速度和实力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动动指尖就能拥有非凡的知识。互联网电话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和同事花一点点钱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互动。

然而在这些创新之外,更大范围经济层面的生产力增长步伐仍然低迷。许多经济学家将当前的情况描述为“第二个索洛时刻”,指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传奇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1987年发表的著名评论:“你可以随处看到计算机时代降临的迹象,除了生产力统计数据之外。”

生产率增长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十年的低投资状况。不过人们必须担心五大科技企业的统治力、盈利能力和业务覆盖范围是否已经过大,以至于创业公司很难对其发起挑战,最终扼杀了创新。当然,当年还是初创企业的脸书和谷歌也碾压了Myspace和雅虎,但那是在科技股估值一飞冲天之前,而在如今的估值水平已经为市场里的旧势力带来了巨大的资金优势。

利用自己鼓鼓的钱包,大科技企业可以吞噬或压制任何其威胁核心利润产品的新企业,无论其手法是多么隐蔽。当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企业家们仍然可以拒绝被买断,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多少人能足够勇敢(或愚蠢)去拒绝唾手可得的十亿美元并寄望以后能赚取更多。同时这些科技巨头有可能利用自身庞大的程序员团队来开发几乎相同的产品并动用巨大法律资源来让给这一产品保驾护航。

大科技企业可能会辩解说他们投入新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资本都在推动创新。但我怀疑在许多情况下其意图是将潜在的竞争扼杀在萌芽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巨头的大部分收入依然来自其核心产品——例如苹果的iPhone,微软的Office和Google搜索引擎。因此在实践中那些潜在的破坏性新技术很可能被埋没成为技术储备。

当然其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卓越的英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Mind在2014年被谷歌以4亿美元收购后似乎一路高歌猛进。该企业以发展第一个横扫人类世界冠军的Go围棋程序而天下闻名——据说中国军方就是在这个信号的激发下开始全力以赴研究人工智能。但总的来说DeepMind似乎是个例外。

监管机构面临的问题是,标准的反垄断框架不适用于一个(主要以数据和隐私形式存在的)消费者成本完全不透明的世界。但这可不是放弃挑战那些相对明显的反竞争举措的借口,例如脸书收购Instagram(及其快速扩大的社交网络)或谷歌收购其地图竞争对手Waze的时候。

也许最紧迫的干预措施是削弱大科技企业对我们个人数据的掌控,因为正是这一掌控让谷歌和脸书开发出了取代市场营销行业的精准广告工具。尽管美国的监管机构依然无动于衷,但欧洲的监管者们正在开拓出一条有前景的前进之路。欧盟如今通过的新通用数据保护法规要求企业允许消费者——尽管只是欧盟消费者——对自己的数据进行移植。

在他们最新出版的重要著作《完全市场》(Radical Markets)一书中,经济学家格林·维尔(Glen Weyl)和埃里克·波斯纳(Eric Posner)更进了一步,认为大科技企业应该为你的数据付费而不是据为己用。虽然这一主张的可实现性还有待观察,但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哪些数据被收集了以及用于何处。

当然,美国国会和监管机构也需要在许多其他关键领域去驾驭大科技企业。比如国会日前就为互联网公司提供了一个形同于假新闻散播许可证的批准法案。除非这些大企业平台能采用与印刷,广播和电视相同的报导标准,否则深度报道和事实核查依然会逐渐没落,而这对民主和经济都是不利的。

大科技企业所在国的监管者和政治家都需要警醒。美国的繁荣始终取决于其利用技术驱动型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但是现在大科技企业既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也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